共青团参与大学生“村官”工作的思考 | |
| |
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,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,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,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。随着大学生“村官”队伍的壮大,大学生“村官”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、政府的工作点和大学生的兴奋点,如何服务好大学生“村官”这批特殊的团员青年群体,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“村官” 能“下得去,待得住,干得好,流得动”,是共青团必须面对的课题。 为进一步掌握大学生“村官”的第一手资料,把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来,新昌团县委从5月开始,到16个乡镇(街道)团组织走访,通过听汇报、看场地、查资料等实打实的调研,通过与大学生“村官”面对面的交流,通过下发调查问卷进行心贴心的调查,对大学生“村官”思想、工作和学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。 一、大学生“村官”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,新昌县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,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,三年来,前后已有321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,到2009年8月为止,仍有262名大学生留在农村工作。其中女性145名,占55.34%;党员71名,占27.10%;本科学历186名,占70.10%,80后青年245名,占93.51%;曾有工作经历126名,占48.09%;以车代步的有20人,占9.09%。 据此,我们发现: 1、大学生“村官”具有年纪轻、学历高的优势,80后青年占93.51%,本科学历占70.10%。 2、“村官”的政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地吸引力,不仅吸引应届大学生的加入,还吸引了大量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加入。 3、考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大学生“村官”的主要出路。据统计走出“村官”队伍的59名大学生,只有5人属主动离职,其余都考入机关事业单位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考“村官”的动机,是为了考入事业单位、考取公务员,捧“金饭碗”的,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“村官”的跳板论。 二、调研情况汇总 本次调研下发问卷267份,收回问卷262份,其中有效问卷260份,结合座谈会有关情况,将本次调研情况汇总如下。 1、思想认识基本到位。一是对工作职责的理解到位。47.47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做知农情、解民意,作农民群众的知心人和民意上传的沟通者是首要工作职责,41.67%认为是其次的工作职责;33.85%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村里的特色带领村民创业致富、建设新农村是首要工作职责,30.68%认为是其次的工作职责;17.12%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懂政策、知信息,为党和政府做好解说宣传员是首要工作职责,24.24%认为是其次的工作职责;仅1.5%认为大学生“村官”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,没什么特别的。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“村官”的工作职责在理论上的认识比较客观。二是对工作的期望合乎常理。应该说大学生“村官”是满怀着希望与期待走进农村的,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的土地上锤炼自己、成就事业。据统计,43.6%大学生“村官”期望能在工作增强自己与人沟通的才干和能力,32.8%大学生“村官”希望能作出一番事业,仅6.4%大学生“村官” 把驻村单纯看作是一项工作。 2、工作状况不容乐观。一是“村官”的主要工作精力不用于村,没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,更多的是在所在乡镇(街道)机关坐班,“村官”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。调查显示,44.44%大学生“村官”在乡镇(街道)政府工作,当好镇村事务联络员;29.06%大学生“村官”做好文字信息工作,做村里日常事务跑腿员;仅22.22%大学生“村官” 参与村日常事务管理,做村两委干部的参谋员;还有4.27%大学生“村官”没想好,只按照当地乡镇要求下村联系工作。二是“村官”不常下村,除了乡镇(街道)规定必须下村的日子之外,主动进村入户找事做、作调研的“村官”不多,“村官”不下村、不在村已成为不正常的正常现象。据统计,下村每周平均5天及以上的仅为9.65%, 1-2天的占到51.53%,基本不下村的为1.16%。三是“村官”促进农村发展作用不明显。在大学生对农村发展是否有帮助的选项上,大学生自身底气不足,社会反响也不理想。在调研中,54.51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对农村发展帮助不大,主要目的是下基层锻炼自己;11.37%认为基本没作用;仅34.12的认为作用很大。经过体验后,70.08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对自己的选择感觉很复杂,说不清楚。 3、自身作用难以发挥。一是从内因看,主要是大学生“村官”所学专业不对口、自身经验和阅历的单一,与农村的需求不合拍。调查显示,45.2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对“村官”工作而言基本用不上;仅4.4%认为基本用得上。22.98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验和阅历的不足。二是从外因看,主要受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、所驻村的经济发展水平、村干部的放权程度、待遇的落实程度等方面的影响,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,从而制约作用的发挥。36.63%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影响作用发挥的最重要外部条件是县委、镇乡(街道)的重视和支持力度;23.27%认为是村干部与村级班子是否对大学生“村官”放手使用、使其参与决策和管理;12.87%认为是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;25.74%认为是大学生“村官”待遇的落实程度。 4、扎根农村意识不强。一是把“村官”作为过度性工作。部分大学生“村官”只是把“村官”工作作为过度性的工作,来缓解自己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,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在农村工作,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。二是基于“村官”的政策诱惑。进入“村官”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,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,或者把“村官”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,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。因而对三年期满,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选项上,仅3.42%大学生“村官”愿意扎根基层,做一个合格的村干部,为新农村建设服务;而高达78.2%大学生“村官”希望通过努力积累基层工作经验,争取考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。 5、创业主动性不够。一是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,对三年期满,下一段职业规划设计上,仅有14.52%大学生“村官” 选择“有合适的机会,想自主创业”;在对制约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最大因素的选项上,仅3.14%大学生“村官”认为是个人素质,其余分别选择了启动资金、创业项目、时间机会、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,足以反映出大学生“村官”在创业的被动。二是从大学生“村官”SYB创业培训情况看,在SYB创业培训意愿摸底时有88名大学生“村官”报名,后因在休息时间(双休日)安排了培训课,经反复做工作,仅64人参加了培训;经多次提醒,18名大学生“村官”在培训一个月后仍没及时上报创业计划书。同时,根据掌握的信息来看,大学生“村官”自主创业的人数极为个别。 6、规范运行意识较弱。在调研座谈中,我们发现,由于大学生“村官”管理工作处于摸索阶段,科学严谨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没能及时出台,“县里管不着、镇里管不来、村里不来管”的管理现象客观存在,放任了大多数“村官”。于此,对于管理方式,有48.84%的“村官”认为应该“成立自已的组织,实行自主管理”,有23.26%能接受“行政管理、按时上下班,实行制度考核”,18.6%认为划归各镇乡(街道)管理较好,仅有9.3%认为目前管理模式较好,不需另外创新。而对“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‘村官’团组织”一问,有50.97%认为有必要,27.8%和21.23选择了“没必要”和“无所谓”。 7、相互交流联系频繁。在座谈中,大学生“村官”对乡镇街道之间乃至相关县市的考核激励制度的熟悉让人诧异,仔细分析主要大学生“村官”充分发挥了QQ、E-mail、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联系便捷的优势,互通有无,据不完全统计,覆盖镇乡街道的大学生“村官”QQ群有5个。同时在问卷中显示出,53.75%的大学生“村官”经常主动交流,41.5%碰上了会交流一会儿,只有4.74%自顾自,不交流。在通过什么方式与其他村官交流的选项上,71.88%选择了利用QQ、E-mail等网络媒体;15.62通过打电话、发短信等通讯方式;有12.5%村官选择了聚会、吃饭等面对面的深层次交流,加深感情。 三、共青团参与大学生“村官”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,造成大学生“村官”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最大的空白仍是三个缺少:一是缺少一个具备较强凝聚力的组织,二是缺少一个助长平台,三是缺少一个长期促长的机制。 作为共青团组织,要充分发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生力军作用,探索推进建立合理的团组织架构,创新工作载体,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促使大学生“村官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、实现价值。 (一)建组织,增强大学生“村官”归属感 1、合理设置团组织模式。根据《团章》的有关规定,结合新昌县大学生“村官”的实际到村任职情况,可在乡镇(街道)设立大学生村官团支部;按照地域相近、传统相似的原则,把全县分为四个片区设立团总支;在县一级设立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,组成覆盖全县大学生“村官”的共青团县乡(镇团支部—片区团总支—县团委)三级组织架构。 2、准确界定团组织职能。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的职能定位要打破常规,树立大团委意识,要探索建立以服务自身实现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成才的青年组织服务体系。在县委组织部、县人事局和团县委的指导下,充分挖掘“村官”团委的自转能力和自我服务职能,提升大学生“村官”服务农村、服务群众、服务发展的本领。 3、民主选好团组织班子。摸清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员人数,建立《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员花名册》。争取县委组织部、县人事局的支持,制定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候选人当选后的参加培训和其他优惠待遇。针对大学生“村官”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,召开团员大会或团的代表会议,通过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,接受团员现场提问,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民主选举的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班子。 (二)搭平台,促使大学生“村官”干得好 1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。整合资源,探索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“村官之家”, 充分利用QQ、E-mail等网络媒体,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和切合实际的学习培训吸引全县大学生“村官”,努力把“村官之家”打造成大学生“村官”集散地,从而进一步摸清大学生“村官”的需求,掌握大学生“村官”的思想状况,力求为团组织发挥思想育人的职能提供第一手的资料。同时,要指导大学生“村官”做好两项设计,“职业生涯设计”和“人生规划设计”,为人生发展做好规划、定好方向。 2、搭建素质提升平台。通过开展政策学习、考试辅导、技能培训等活动,办好一张《村官报》,开设“村官大讲堂”,全面提升大学生“村官”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,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“村官”驻村作用,主要是做好专家讲、同龄人讲、典型讲这“三讲”工作。专家讲,邀请农业、林业、水利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定期(一月一期)为大学生村官作专题讲座,传授工作经验,提升大学生“村官”对农村、农业、农民的熟悉和了解。同龄人讲,通过邀请工作突出的大学生“村官”介绍经验和事迹,引导他们正视现状,珍惜“村官”岗位,在工作中积极有为。典型讲,邀请县内外的创业创新典型现身说法,激发大学生“村官”的工作热情,激励大学生“村官”创业创新。 3、搭建能力展示平台。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“村官”特长,以“村官”艺术节为总抓手,创设工作载体,展示村官形象,不断增强大学生“村官”的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。一要通过活动凝聚人,充分发挥大学生“村官”团支部的积极性,通过组织演讲比赛、辩论赛、座谈会、联欢会等活动,吸引大学生“村官”的积极参与,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。二要通过活动树形象,发挥“村官”的特长,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,开展形式多样地送温暖、送服务进农家活动,增强大学生“村官”扎根农村,奉献基层的意识,提高村民对大学生“村官”的认可度和认同感。 4、搭建“村官”助长平台。建立“村官创业基地”,选择在农业特色明显、家庭工业集中的乡镇(街道) 建立大学生“村官”创业基地,方式上可以采用试点先行的办法。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,发放大学生“村官”创业信用卡,缓解大学生“村官”创业的资金压力;健全青年星火带头人、优秀乡镇、村干部结对大学生村官“一对一”帮扶制度;通过举办SYB创业培训班,加大对大学生“村官”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力度,增强大学生“村官”指导群众创业、带领和带头致富的本领,真正实现“知村情、懂农技、当专家”。 (三)建机制,营造大学生“村官”成长环境 1、健全学习制度。成立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理论学习组,制定学习计划,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党的基本理论、团内知识、时事政治,掌握党在农村的路线、方政、政策和团的业务,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参照机关干部学分制教育推行大学生“村官”学分制机制;同时邀请部分优秀村支部书记、部分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传授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,采取情景模拟等形式,通过农村工作事例,帮助大学生“村官”积累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,为大学生“村官”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供智力支持。 2、建立典型选树机制。要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“村官”评选表彰活动,充分挖掘大学生“村官”的先进事迹,对在履行职责、创业创新、带富帮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支持和奖励,并形成一定的机制,提高大学生“村官”群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作为共青团组织可通过座谈会、报告会、交流会等形式,用选树的典型激励大学生“村官”,引导大学生“村官”正视现状,珍惜“村官”岗位,增强对新环境和新岗位的认同感,在新农村的大舞台上锻炼自己、造就自己。 3、实施“村官”选优制。通过探索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,将县级大学生“村官”团委纳入县委组织部、县人事局和团县委的考核对象范围;探索团代表常任制,团代表参与团县委对“村官”团委的考核,每年对团委的工作进行评议,评议的结果将作为团县委考核的主要依据。探索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,经双重考核合格的团委班子成员,有推荐各项荣誉的优先权;特别优秀的,可以推荐为副科级领导后备干部,在定向招考乡镇团委书记享有优先权。 大学生“村官”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,必须要逐步完善选拔、培养、使用等制度。共青团作为面向青年的组织、创业创新的先行军,必然要在参与大学生“村官”管理中继续加强探索,充分发挥凝聚青年、感召青年的优势,不断推进大学生“村官”的成长、成才。
| 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